"從2016年9月,第一個版本上線,截止到2019年1月,短短兩年多的時間,抖音國內版日活躍用戶數量已達到2.5億,國內月活躍數超過5億。"聽到這則消息,相信不少人是震驚的。
原來每天都有這么多人同時在刷抖音,吃飯刷、上班刷、睡覺刷,抖音正悄然用它15秒的無限疊加成為了殺死時間的利器。另一方面,抖音的出現也確實使我們的業余生活增加了很多樂趣和談資,可以讓用戶在短時間內獲取大量的信息。"停不下來"成了多數抖音用戶的共同反應,這大多是用戶在關閉軟件后,內心空虛,無所適從,仿佛刷抖音已然成為生活中唯一的娛樂密碼。如何擺脫抖音對我們時間的束縛,使其為我們的生活創造更多的價值,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一個問題。
早在1985年,著名作家尼爾.波茲曼便著有一本大名鼎鼎的書《娛樂至死》,其中有一個觀點"媒介即認識論"使我印象深刻。意思是,信息傳播的媒介決定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和思考的方式。信息傳播的媒介分為三個階段,第一是口頭文化階段,即信息交流方式的口口相傳。我國的百家爭鳴時期和西方古希臘文明時期都屬于這個階段,這個階段中格言很重要,要求人們對格言有深刻的理解和清晰的表達,這些格言才得以流傳至今;隨著印刷術的發明和普及,第二階段書面文化階段到來,在這一階段人們要攝取信息需要具備較好的耐心,抽象思維和對知識的渴求;而第三階段是熒屏文化階段,我們有幸生活在網絡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,智能手機的普及極大地改變和豐富了我們的生活,微博、抖音、微信、今日頭條等客戶端應運而生,伴隨而來的是我們接受信息的碎片化,思想碎片化,知識碎片化,我們難以靜下心來讀一篇有深度有內容的文章,而去關注那些短小且毫無營養的八卦新聞,我們難以去欣賞那些經典美妙的電影佳作,而沉迷于15秒的博人眼球奇葩網紅,更可怕是的越來越多的客戶端會根據個人對信息內容的偏好,通過后臺計算,定向推送信息,我們在攝取這些信息時會缺乏主動思考,將原來讀書時理性中立的態度拋諸腦后,會逐漸沉迷于感官上的娛樂,喪失意志。
走在大街上,你會發現身邊的低頭族比比皆是,有的人可能是在娛樂化的刷抖音,刷微博,看八卦,而有人也許在用手機深度的閱讀一本有關哲學的書,亦或是學習一門課程。無疑手機為我們提供了如此之多的認識世界的媒介,這些媒介本身是"無罪的",我們只能說利用媒介的人,最終決定其自身的認識。(程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