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九里灘電站年發電約2900萬度,上欠井電站年發電約5500萬度,結合每度分別1.15元及0.95元的上網電價,公司年售電收入約8500萬元。"近日,提及光伏發電的收益,陜西光伏產業有限公司所屬靖邊發電公司總經理雷亮高興地說。
作為我省首個太陽能發電站的陜西光伏公司,經過十年艱苦創業,不僅成為國內專業優勢較強的光伏電站集成、建設、運維公司,同時也在不斷向社會各界宣傳倡導綠色環保的能源利用方式,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。
隨著利好政策的持續推出,以及產品技術的不斷升級,我省太陽能光伏產業迎來新的機遇與挑戰,其高質量發展值得期待。
產業優勢逐漸顯現
一路向北穿過包茂高速靖邊立交,向東行駛在青銀高速上,左手邊藍色的"海洋"躍入眼簾,成片的太陽能光伏板在幾千畝一毛不拔的鹽堿地不斷延伸。2010年,陜西延長石油集團和陜西電子信息集團積極響應省政府號召,共同投資組建了我省首家從事太陽能光伏系統集成、電站建設運維的專業公司--陜西光伏產業有限公司。該公司近年來先后投資建設了定邊50兆瓦、靖邊58兆瓦大型地面光伏電站,榆能集團7.15兆瓦、榆能投9.6兆瓦光伏扶貧電站及多個分布式光伏電站。
在靖邊縣楊橋畔鎮建設的九里灘20兆瓦光伏電站,是陜西省首個大型集中式光伏電站,一舉填補了我省大型地面光伏電站的空白,奠定了陜西在全國范圍內太陽能資源利用方面所具有的優勢地位。
"隨著我國光伏產業體系的不斷完善,建設光伏發電站的成本也越來越低,現在光伏組件價格約為2元/瓦,并且發電效率得到很大提升,這將成為產業發展的最大優勢。"雷亮說。 行業制約依舊較多
我省大部分太陽能發電企業普遍反映,沒陽光的時候不發電,有太陽的時候發電利用小時數有限。據不完全統計,在九里灘周邊,大約80%太陽能電站發電單元均為固定支架,僅有少數發電單元為跟蹤支架或固定可調支架。也就是說,其大部分發電單元還受限于日照方向和時間限制,每天的發電時間相當有限。
按理說,只要上馬新技術和新產品,這種太陽光可利用小時數必然會得到大大的改觀。不過,許多太陽能發電企業負責人表示,"大家都清楚新技術和產品升級等帶給發電企業的優勢,但電網限電很厲害,最終一切得看市場需求。"
靖邊九里灘周邊部分太陽能發電企業負責人無奈地說,"曾遇到電網限電,最多時,發的電30%被白白浪費!"
"具備建設集中并網光伏電站的重要因素有四,其一是距離具有富余網開關間隔近。其二是要有大片荒地。其三是區域用電量大,消納能力強。其四是接入電網的輸送能力強。"雷亮說,"目前由于滿足上述條件的地方越來越少,故國家今年給多省的大型光伏電站指標相應減少,對行業形成制約!"
類似觀點也被主導新能源發展的靖邊縣政府不斷提及。"在風能和太陽能發電方面均存在并網難問題,各種項目前期手續、并網手續非常繁瑣。"靖邊縣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。
另外,高昂的土地使用稅也是制約因素之一。九里灘電站及上欠井電站分別投資4.2億元和3.4億元,另外加上其投資建設的九里灘110千伏變電站和1286光楊線投資運維成本,按照設計使用年限25年來計算,單投資成本一年就得平均回收近4000萬。
而陜西光伏公司所運維的兩個光伏電站占地接近1700畝,除了管理運維費用,每年僅需繳納的土地使用稅就高達340多萬。
可持續是必由之路
不可爭辯的事實是,我省光伏發電企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國家的補貼政策。
以陜西光伏公司靖邊發電公司所運維的兩個電站為例,九里灘電站2011年11月建成并網發電,年發電約2900萬度,每度電價0.3345元,補貼0.8155元,上網電價共計1.15元;上欠井電站2016年5月建成并網發電,年發電約5200萬度,每度電價0.3345元,補貼0.6155元,上網電價共計0.95元。
顯而易見,國家正在減少補貼,逐步推行平價上網。未來,光伏行業將何去何從?
有業內人士指出,太陽能發電的良性發展,不僅需要國家相關政策扶持,更需要企業加快技術創新和技術升級、提升自主創新能力、提高產品質量水平,從而實現理性、健康、可持續的發展。
值得慶幸的是,2019光伏政策征求意見已經公布,其補貼競價從一定程度上在鼓勵企業提升技術、降低成本,也在促使地方加速降低非技術成本以提高當地企業的競爭力。
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截至2018年底,全國光伏發電裝機達到1.74億千瓦,較上年新增4426萬千瓦,同比增長34%。我省3月份太陽能發電量共計49530萬千瓦時,同比增長30%。以上數據顯示,我國的光伏發展迅猛,光伏行業在現在和將來都無疑是個綠色環保、造福人類的朝陽產業。
業內人士指出,解決消納與補貼拖欠等問題,降低發電企業的發電成本,降低用戶的電價,倡導人們運用綠色電力來替換煤炭、石油、天然氣等非可再生能源,推動新能源企業通過產品技術升級補齊短板,光伏產業將得到更加高效的發展。
《陜西工人報》(2019年05月24日 03版)□本報記者 王何軍